当中国遇上非洲,会迸发出什么样的火花?
18年前,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刊发封面文章,将非洲称作“没有希望的大陆”。
也是在这一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当西方媒体把非洲描绘成一个“不可挽回地陷入冲突、经济停滞和赤贫的大陆”之时,中国却一直以“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看待非洲。
11年后,同样是《经济学人》杂志的封面文章,却使用了“非洲崛起”这个词,承认非洲的命运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种巨大变化从何而来?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但不管从哪个角度切入,都不可能跳过不断深化、愈加紧密的中非合作。
“我们愿同非洲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典范。”9月3日下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习主席发表题为《携手共命运 同心促发展》的主旨讲话。
35分钟的讲话,赢得20多次掌声。中非友好,深入人心;中非合作,大势所趋。
英国诗人奥登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我爱你,亲爱的,我爱你;一直爱到中国与非洲相遇,爱到大河跳上了山顶……”
诗人眼中绝无可能的“相遇”,是因为中非之间遥远的空间距离,中国与非洲最近(最东部)的距离大约8000公里,最远的距离(最南部)大约12000公里。
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虽相距遥远,但万水千山并不能阻断双方的友谊与合作。
从1955年万隆会议上中非领导人首次握手,到次年中国与非洲国家开启外交关系,再到如今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60多年来,中非友谊始终没有变,彼此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始终没有变。
特别是过去10多年间,中非经贸额不断飙升,2000年只有100亿美元,2010年超过1000亿美元,2017年高达1700亿美元。
这两天,众多非洲国家领导人、非盟委员会主席、联合国秘书长、27个国际和非洲地区组织齐聚北京,外国领导人出席人数创今年中国主场外交之最。
结交一言重,相期千里至。这背后,是中非双方对长期友好的兄弟情谊的认同和珍视。
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的赞成票中,有三分之一来自非洲国家;中国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许多非洲国家在自身不富裕的情况下慷慨解囊;2014年,中国在援非抗击埃博拉行动中率先行动,引领国际社会援非抗疫……
“患难之交才是真朋友。”习主席一语点出中非关系牢不可破的真谛。共同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奋斗历程、共同的梦想把中国与非洲紧密相连,铸就了牢不可破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中非合作好不好,只有中非人民最有发言权”“任何人都不能以想象和臆测否定中非合作的显著成就”,习主席的这一总结,不仅体现着中国始终秉持的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也驳斥了一些似是而非的看法,昭示着人类共同发展的正道。
当“新殖民主义”“掠夺资源”等抹黑言论逐渐失去市场,“中国贷款加重非洲债务负担”等无稽之谈又粉墨登场,然而,事实胜于雄辩,公道自在人心。
亚吉铁路、蒙内铁路、乌干达水电站等一个个项目,助力破解制约非洲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并创造近90万个就业岗位;坦桑尼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采用中国水稻种植技术后,水稻亩产量增产140%;中国为非洲提供5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5万个研修培训名额,为非洲培训1000名精英人才……
中非关系最大的“义”,就是用中国发展助力非洲的发展,最终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不仅“授人以鱼”、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对非援助,更要“授人以渔”、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和技术交流。
诚如卢旺达总统卡加梅所说,中国始终平等对待非洲,这“比金钱更宝贵”。南非总统拉马福萨也感慨:“中国帮助非洲大陆,不是为了攫取资源,而是致力于共同发展”。
就在这次峰会召开的当天,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称,中国的经验值得非洲借鉴。
在非洲,不少政要都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摆脱贫困》作为必读书目。由于研究、学习“中国道路”,埃塞俄比亚、卢旺达、肯尼亚、乌干达、安哥拉等国经济发展好于其他非洲国家,英国《金融时报》将这种现象称为“中国式繁荣”。
有媒体评论,中非合作给世界最大的启示,就是摒弃以意识形态划线的老思维,超越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老观念,走出一条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道路,更好把握经济全球化机遇,在互惠互利中实现共同繁荣。
600多年前,郑和七下西洋,四抵非洲,一条横跨万里的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两个大陆古老灿烂的文明。
如今,共建“一带一路”将中国倡议与非洲发展战略深度对接,如同中非合作论坛会徽上的“合抱之手”,牵起中非人民新时代的梦想。
“我相信,只要中非友好的接力棒能够在青年一代手中不断相传,中非命运共同体就一定会更具生机活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非洲人民团结振兴的非洲梦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习主席的寄语,以中非26亿人民的智慧与力量为底气,昭示了中非未来命运与共、幸福与共的美好明天。
|本文系钧正平工作室原创;作者:智善;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